  
- 在線時間
- 58 小時
威信- 0
金幣- 790
貢獻- 0
|
1、“拳打一條線”。
少林拳的演練方式是在一條線上產生的一種直線運動。線,從幾何學的概念上來講即兩點定一線,它的竄、蹦、跳、躍、側、撲、滾、翻、進、退、縱、橫均在一條直線上,不產生復線。因為,從實踐的角度講,攻擊一方與被攻擊一方之間的交戰方式不外乎兩種,即直線進攻和弧線進攻或中間突破與迂回包抄,無論哪種進攻方式,都必須符合在瞬間用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力量,最短的時間,最短的距離閃電般地擊中對方,產生最佳的打擊效果。如八卦、太極弧線進攻和迂回包抄就體現的非常明顯,而少林武術則更注意直線進攻和中間突破。這是因為,在實踐過程中,進攻方逼近被進攻方時,很難采用弧線進攻和迂回包抄的方法,因為進攻方的一舉一動都在被進攻的雙目控制之下,特別是在一對一或面對面的情況下(偷襲或突襲例外),這種進攻方式更難實現。其次,弧線進攻的幅度比較大,迂回包抄又需要一定的時間。這樣,在軍事實踐中很容易被對方發覺而貽誤戰機。而直線進攻則可避免這些缺點。因為從數學角度講,“距離為最短”,它更能體現少林武術的特點。在軍事實踐中,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勇猛而又直接的進攻方法迅速摧毀對方。在現代的運動項目中,我們仍可以看到古代演變過來的以直線進攻方式進攻對方的軍事項目擊劍。
2、“滾出滾入”,是少林武術在運動中的一種特殊運動形式。
它主要是指人體的上肢和軀干在運動過程中呈螺旋狀,或旋,或轉、遞級延伸,協調周身的力最達到以氣催力,迅速出擊對方的目的。在進攻對方時,旋轉中的直線能給人以飄忽不定的感覺。實際上,少林武術的“滾出滾入”的特殊運動方式,我們可以給它歸結為一種“圓”的運動中的一條直線。當外力作用于圓的切點時與一切線產生的夾角越大即作用力越小,當外力通過切線垂直穿過圓心,所產生的作用力為最大。在實踐過程中,少林武術的運動軌跡和運動方式為:“圓的運動中的一條直線”。當進攻方與被進攻方交戰時,攻擊方的打擊力遇到的外力,即水平方向的阻力 180度,幾乎沒有形成打擊力就迅速地通過切點,使攻擊力順利突破被攻擊方的防線,準確擊中對方,達到進攻的目的。少林武術的特點“滾出滾入”是攻防之間瞬間的變換方式。所謂攻中有守,守中有攻就是通過攻守雙方的頻繁變換,來取得最佳的打擊方法形成最佳的打擊效果。
3、“曲而不曲,直而不直”是少林武術的又一顯著特點。
它是指上肢力量在運動后取靜止姿勢時上臂與前臂之間的夾角關系,給第二次攻擊留下埋伏。這樣,進可以攻,退可以守,充分利用肌肉的條件反射來加強力量!俺鍪秩绶偶,回手似火燒”是對少林武術“曲而不曲,直而不直”這一特點的高度概括和總結。
4、少林武術套路繁多,包羅萬象。
在中華武術這個大家族里,少林武術以其豐富的內容、眾多的套路,在武術界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其它各個武術流派無法比擬的。目前《少林武術舉械錄》里共收錄有關少林武術套路二百一十套,練功方法八十一種,其中套路包括拳術四十九套,器械七十一套 種,對練三十七套。其它四十三套;練功方法包括樁功、手功、臂功、頭功、足功、腿功、胸腹背功等,另外還有十余種其它功法。它基本上包括了各個武術流派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的風格特點,成為名副其實的中華武術寶庫,給研究中華武術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歷史根據和歷史資料。
5、“拳打臥牛之地”是少林武術的運動方式的又一顯著標示。
通俗地講,就是在臥下牛的地方也能從事武術練習,少林武術的練習場地是在一個長約六米,寬約半米的長方形范圍內進行的(近似于擊劍的運動場地)。這樣,一是在深山區內,無論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從事武術訓練,不受場地大小的限制;二是在軍事實踐過程中,可以在狹小的地域內單兵作戰時,充分發揮自己武藝的威力。
|
|